编 辑:云 谷
2011年9月,柴建林在宝贝回家网站登记了他的寻亲信息,寻家志愿者禹淇联系上了柴建林。
柴建林说自己应该是1984年出生的,印象中两次被拐,第一次大概是五岁,是跟哥哥一起,被拐后的养家与哥哥的养家离得很近,还曾经去过哥哥的养家吃饭,感觉哥哥的养家吃得比自己第一个养家要好。亲生父母家离铁路很近,家里是做染布的,而且周边很多人家都是做染布。家里房间堆放的都是那种拿铁丝绑成很大捆的布。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印象中爸爸挺高的。妈妈经常穿白色的连衣裙。小时候经常穿皮鞋。小的时候喜欢吃甜的,经常吃三明治,吃米饭,吃过鱼,虾仁。玩过象碗一样大的灯笼里面还能放小红蜡烛,比筷子长的棍子挑着玩。见过小朋友玩的蹦蹦床。家里的天气没有见过下雪,是经常下雨,还穿过胶鞋呢。家里还有自来水。印象中没见过山。
第一个养家是在山区,是石头山,那里种水稻,水田里有蚂蝗,有水牛。吃的都是大米饭(用大锅煮),经常吃到锅巴;这里家家户户都用被子裹着大缸是做糯米酒;家门前有很多枣树,放牛期间逮过蜈蚣,拿竹子劈开把蜈蚣窜起来晒干去卖;有一次养家人去钓鱼看见了哥哥,从那以后,没事上山放牛就会经常跟哥哥在一起。山上很多野柿子,有一次柴建林吃了两个,中毒了,被送进一个小诊所待了好几天。
第二次被拐大概是9岁,可能是秋季,一个约30岁左右的男人把柴建林带走的。当时是坐手扶拖拉机出来,又坐汽车,然后坐火车来到一个地方感觉很冷的地方,这期间见过较大的木材市场,在木头堆旁见过牌子上面有“长春”两个字。到河北这第二个养家的时候,已经是冬天很冷的时候。
禹淇整理后发了一个寻亲帖:
1984年出生约1988年被拐卖到河北石家庄的小建寻亲32039
帖子发出以后,众多志愿者把帖子转发,并根据帖子的内容进行搜索,先后与十三个家寻案例进行了比对,志愿者蓝雪四年一直不间断地搜索了各种相近地疑似的事件和环境,八方客、流浪等志愿者也一直积极参与讨论。与别的案例不一,对柴建林家的可能所在地,从贵州、云南、浙江、广东、江西,各个地方感觉都有可能。
在这期间,志愿者没有忘记最重要的环节,积极协调柴建林到公安采集了DNA。柴建林也一直积极配合,2014年他参加了遵义的寻亲大会,他曾经在我们论坛上把所有跟“布”有关的家寻帖子都搜了出来,发给云谷,让云谷帮助核实是否有可能是他的家人。但可惜都排除了。云谷曾经建议柴建林通过电视节目寻亲,但他拒绝了,原因是不想让养父母知道。
时间来到2015年5月,有一个自称是柴建林表哥的联系到全国接待群,表哥提供的家庭成员以及各人的名字,就完全与柴建林印象中的一样。随着表哥的介绍,我们解开了柴建林离家过程的谜团。
柴建林,从现在开始我们改称为孙强。孙强有个哥哥,名叫孙伟。大约1992年孙强和哥哥孙伟一起被人带到了武汉,在好心人帮助下,通过武汉的某电视台及报纸,联系到孙强的父亲后,兄弟俩被寻回。这应该就是孙强印象中的第一次被拐。但这一次很快就被找回来了,并没有所谓的第一个养家。
但是,当时孙强父母在武汉市花山镇居住打工。孙强和哥哥孙伟留在老家湖北随州市万店镇徐家畈村,孙强被安排在他的大伯家,孙伟被安排在他的叔叔家。可能是因为这个情节,孙强把叔叔家当成了第一个养家。
此外,孙强2到4岁时在他的外婆家,但当时年龄较小,而且时间不长,相比之下,在万店镇徐家畈叔叔家生活的氛围和环境,对孙强的影响巨大。徐家畈村的周边地况地貌,以及孙强的大伯家和他的叔叔家间的距离,和孙强的模糊的儿时记忆比较相似。
除了婆家和叔叔家,孙强还曾经和父母一在郑州沙口村生活过。这里家门口的大锅,居住的房屋旁有铁路,有小河,父母经常在河里洗纱布。这期间应该是孙强儿时比较快乐的一段时光,所以孙强对那里记忆是最深刻的。
家寻工作组志愿者依依帮助孙强发了家寻帖子,同时指导父母去当地公安采集了DNA:
寻找1987年出生1993年失踪湖北省随州市万店镇徐家畈村 孙强 (男)
5月9日,孙强接到了公安的通知。5月10日,孙强回家了。他给云谷发来信息说:“我见到我小时候打我的大妈了!”实际上这就是被他误以为是第一个养家的叔叔家,这个大妈就是他的婶婶。当年因为实在太调皮,婶婶确实是教训过他。他还发了很多照片,告诉云谷:“所有都没变!一模一样的!”字里行间看出了他回家后的喜悦心情!
编后记:
宝贝回家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是全体志愿者以及各界爱心人士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向每一位参与案例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致敬,他们在案例的沟通走访、排查对比的过程中做了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因编辑无法亲身参与寻找,加之编写时间相对紧迫,所以在案例编写时,难免会对案例的内容细节或参与的志愿者有所遗漏。为进一步细化完善总结内容,真实还原寻找过程,如发现案例总结内容有不妥,欢迎了解和参与案例的志愿者提出修改意见,随时与案例编辑或依依(539683555)联系,我们将随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