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6例)四十八载寻根破“错认”迷局 志愿者“拆穿”隐瞒真相——黄先生寻家

发布时间:2025-11-19

四十八载寻根破“错认”迷局
志愿者“拆穿”隐瞒真相


——黄先生寻家

编 辑:依 依

       黄先生现年48岁,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然而,他却“不知”自己的来处。养父母早已去世,没有人告诉过他,他的亲生父母在哪儿,是不是有兄弟姊妹,当年为何会将他送出来。这些问题紧紧缠绕着他,如果不搞清楚,他难以心安。

       2025年6月,黄先生在宝贝回家登记,没有别的要求,只想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志愿者午夜星空在发帖的同时,指导他采血,向网站申请排查他的疑似家族。两个月后,线索传来,志愿者大虫在浙江金华找到一个名叫李忠维的人,高度疑似黄先生的家人。午夜星空随即向浙江志愿者求助,一系列的寻访工作,就此拉开帷幕。

       9月5日,志愿者罗罗联系上李忠维所在村的村干部,对方反馈,村里分别有两家人,在1977年送走过男孩。9月10日,罗罗太太乐安娜一行三人风尘仆仆来到村里,在村干部的陪同下,首先找到了第一家。这户人家送养的男孩是李忠维的堂弟,在家排行老四,因为母亲身体原因,一出生就送给了在金华当兵的人。疑似父亲已经去世,疑似母亲姓应。面对志愿者的耐心询问,应老太太言之凿凿:“我儿子早就找回来了,做了DNA的。”老太太的笃定,让三位志愿者没有任何怀疑,尽管罗罗感觉这位老太太和黄先生长得非常相像,但既然有DNA为证,那就应该不是。而李忠维的妹妹也说,她家兄妹六人整整齐齐,家中没有送养过孩子。

       从应老太太家出来,村干部带着志愿者来到了另一户家庭,这家与李忠维来自同一家族,巧合的是,这家疑似母亲也姓应,疑似父亲同样去世,送养的孩子也是出生于1977年,是家中老二,当年家里困难也是送给了在金华当兵的四川人。

       两个家庭情况基本相同,孩子的信息也与黄先生吻合,第一家既然已经采过血,那三位志愿者一商量,决定先让第二家采血比对。看看比对的结果再继续后面的工作。随后,罗罗指导这家母亲和其中一个儿子采血,同时在网站登记了家寻信息。

       10月9日,一个消息传来,双方DNA比对失败,这一结果说明了当时三位志愿者走访的第二家,并非黄先生的亲生家庭。拿到这一结果,志愿者们回过头梳理曾经的走访,罗罗再次提出,第一家应老太太与黄先生长得非常像母子,怀疑她才是黄先生的亲生母亲。那么当年的DNA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商议后一致认为,有必要联系应老太太的孩子们详细询问DNA一事。

       第二天,罗罗联系上了应老太太的女儿李女士,没想到的是,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真相被揭开。原来,当年曾有个孩子前来认亲,当时他们家和另一家(与黄先生比对失败的家庭)都与这孩子见过面,李女士的母亲思子心切,坚定地认为这孩子就是自己送出去的四儿子,于是李女士兄妹商议后,决定为母亲和这个孩子采血做DNA。当鉴定结果出来后,李女士兄妹傻眼了,这孩子与母亲比对失败。然而,面对满怀希望的母亲,想想母亲这些年内心的煎熬,他们最终决定隐瞒实情,谎称DNA比中,比对的孩子也因为多年寻亲的艰难和疲惫,默认了此事。就这样,老太太将这个孩子视为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一结果志愿者们始料未及,没想到在这背后还有着这样一段让人心酸又感慨的往事。只是如今黄先生出现了,他有可能才是应老太太的亲生儿子,李女士兄妹一时间也左右为难,要得到准确的答案,就要采血,但要采血,又该如何跟母亲说明缘由。反复商议后,罗罗提出,先让疑似哥哥李忠新采血,母亲这边,由李女士尽量想办法,找个别的理由,比如体检,比如测血糖,如果实在不行,就只能进行兄弟比对,李女士同意了。于是10月12日,罗罗太太乐安娜水滴四位志愿者上门指导李忠新采集了血样,幸运的是,当天下午李忠新妻子就解决了应老太太的采血问题,大家都舒了一口气。

       11月6日,DNA鉴定结果再次传来,果然,应老太太才是黄先生的亲生母亲!得到这一结果,志愿者们都高兴万分,黄先生更是激动不已,当天晚上,李女士姊妹几个陪同母亲通过视频与黄先生相认,此时的母亲,也知晓了真相,比对成功,当晚双方视频相认,并约定11月14日黄先生回到金华,与母亲和哥哥姐姐团圆。

       志愿者们内心有个希望,当年错认下的那个孩子,如果是第二家的孩子多好。李女士说由她去和对方沟通,说服他继续寻亲;而第二个疑似家庭,则由罗罗跟进发帖,帮助他们寻找失散的亲人,真心希望这个家庭与错认的孩子能是一家人。过程虽曲折,结局终圆满!

       原帖链接:
       约1977年1月出生即被抱养至河南省兰考县的黄先生寻亲719514

编后记:
      宝贝回家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是全体志愿者以及各界爱心人士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向每一位参与案例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致敬,他们在案例的沟通走访、排查对比的过程中做了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因编辑无法亲身参与寻找,加之编写时间相对紧迫,所以在案例编写时,难免会对案例的内容细节或参与的志愿者有所遗漏。为进一步细化完善总结内容,真实还原寻找过程,如发现案例总结内容有不妥,欢迎了解和参与案例的志愿者提出修改意见,随时与案例编辑依依(539683555)联系,我们将随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