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68岁的李吉昌是位光荣的退休教师,两个儿子成家立业事业有成,赋闲在家的李老师巧遇去年寻亲成功的熟人牛文广,才得知公益寻亲组织宝贝回家,遂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志愿者糊涂哥,糊涂哥根据李老师的记忆,整理后发帖: 约1955年3月出生疑似从江苏省南京市送养到河南省安阳市的朴晓华寻亲642422
原来,李老师当年是养父携同本村另外一陈姓乡亲到南京市抱养的孩子,当时的计划是到孤儿院抱养,后来在南京某旅馆听别人说附近村里有好多送养孩子的,就这样,养父他俩人在村里打听到谁家送孩子,抱回来四个,分别被同乡的养父母收养至今。
大概在1987年的春天,养父母郑重其事的把李老师叫到跟前,跟他详细的说明了当年的情况。老俩口眼看自己日渐老去,不想给孩子留下遗憾,希望李老师去找一下,也许亲生父母也在找他。
就这样,李老师与另外3个被抱养的同乡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先是见到了当年的介绍人,介绍人若有所思,明确的回复李老师,当年你养父就是在长江大桥附近村子一户人家把你抱走的,你的原名叫朴晓华。他们又四处打听,想找到养父记忆中的地方,但是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地方变化很大,当年的村子早已不复存在。不气馁的四个苦娃在附近苦苦找了一个多星期,逢人便问,仍没有半点收获,只能失望回家。
又过了几年,不甘心的四个苦娃再次结伴南京寻找,这次准备比较充分,除穿街走巷的打听以外,还散发、张贴了几万份寻亲传单,期待有家人或者知情人看到能联系他们。怎奈期望再次落空,四人又一次无功而返。
那次寻亲回来后不久,其中一个伙伴因意外去世,抱团寻亲的事情只能搁浅。此后的几年,李老师工作、家庭繁忙,渐渐的把寻亲的事情淡忘了。
2017年,退休后的李老师在儿子的陪同下重返南京,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查询了疑似朴姓几十位家族信息,核实后都否认了,李老师第三次遗憾地离开了日思梦想的家!
多年、多次寻亲无果,李老师也释然了,退休后跟老伴过上了安静的田园生活,要不是这次偶遇先前回家认亲的老友牛文广,可能这辈子也不再想寻家的事情了。
就是这么凑巧,寻亲的路再次打通,李老师在糊涂哥的指导下顺利采集血样。2023年3月6日,邯郸市邯山区刑警队张沛警官排查出李老师有可能是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杨氏家族的人。又是南京浦口,又是安徽和县附近,这个地方已经有好几个人在糊涂哥的帮助下找到亲人。与前几次一样,糊涂哥马上联系到和县志愿者雨桐,请她实地走访核实,重点寻找疑似当事人的家族成员和村内健在的高龄族人。
雨桐在一个周末与丈夫一同驱车几十公里来到了疑似村落,进村后一路打听,辗转找到了疑似家族的哥哥。老人在获知雨桐的来意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断断续续讲述了当年家族的无奈,才酿就了半个多世纪的悲欢离合!
在那个贫苦的年代,杨家妈妈先后生育了四男一女五个子女,由于连年水灾歉收,家里的收入难以养活嗷嗷待哺的几个孩子,无奈之下妈妈在1958年把三岁的老五(小荒子)送给了从河北过来收养孩子的李家。这些年,爸爸妈妈也在惦念着小荒子,终因无线索而放弃,临终前嘱咐他们姐弟,一定想办法找到弟弟,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
遗憾的是爸爸、妈妈、大哥、二哥已去世,幸运的是姐姐、三哥健在,他们得到寻亲信息非常激动,看着李老师的照片连声说很像爸爸。初步判断双方高度疑似后,雨桐和糊涂哥分别指导杨家哥哥和李老师采集血样。
4月30日,张警官给糊涂哥发来好消息, DNA鉴定结果显示,李老师与杨家哥哥是同胞兄弟,当年为什么中间人会说李老师原名“朴晓华”,可能是因为记忆偏差,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不过这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老师找到了亲人,了却了半生心愿,告慰了父母九泉!
编后记:
宝贝回家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是全体志愿者以及各界爱心人士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向每一位参与案例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致敬,他们在案例的沟通走访、排查对比的过程中做了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因编辑无法亲身参与寻找,加之编写时间相对紧迫,所以在案例编写时,难免会对案例的内容细节或参与的志愿者有所遗漏。为进一步细化完善总结内容,真实还原寻找过程,如发现案例总结内容有不妥,欢迎了解和参与案例的志愿者提出修改意见,随时与案例编辑或依依(539683555)联系,我们将随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