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达州,K589次,2011年8月9日12:12开。”8月8日下午,攥着丈夫和儿子刚刚从保定买回的四张车票,三十多岁的张琼华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悦,只是一个劲儿咧着嘴笑。
张琼华拿到回家的车票,心中百感交集
终于找了家了,张琼华笑得合不拢嘴
四张车票承载着她对家乡沉甸甸的思念:从十几岁离开四川,20年光阴,1700公里长途,终于可以回家了。
■“我要帮妈妈找家”
“我母亲叫张琼华,她来我们这里的时候,只有十几岁,当时她不知道她们家的具体位置,只知道她是四川人,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家,只是不知道家在哪。”
帮妈妈找到了家,李超发自内心的高兴
2011年7月28日,一个题为“大约1975年左右出生约1987年前后离家的张琼华(女)寻家”的帖子,出现在“宝贝回家”寻亲论坛的“被拐宝贝寻家”板块。发帖人叫李超,17岁,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东落堡乡东落堡村人。
为妈妈找家,是李超一直以来的想法。“妈妈是姥姥的宝贝,离家多年,饱尝思念之苦之后,20年后,作为儿子,我要为妈妈寻找那个曾经只属于她的温暖的家,那个带给她无数回忆的家,希望朋友们,可以帮助我,帮助我的母亲!!!!!!!!!!!”字里行间,透露着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和焦灼。
“怎么别人有姥姥,我们没有啊?”从小,李超和姐姐李娜就会问妈妈这样的问题,每当此时,张琼华心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楚。
那是1991年春节过后,十几岁的她像往常一样上山打猪草,却被一男一女两个陌生人永远地带离了家乡。“说是能出去找活干,也没和家里说,就跟他们走了。”经过几天的辗转,她被带到了保定市定兴县,做了李家的媳妇。幸运的是,李家待她很好。二十年间,丈夫李自习也多次帮张琼华寻找过四川亲人,但都没有结果。
“当时出来时太小了,哪记得那么多事情?只记得是坐火车出来的,家后面有个烧瓦的窑。”也是,没有家人电话,具体地址也记不得,寻亲,谈何容易?
2011年6月,李超初中毕业考入高中,妈妈问,能不能通过网上帮她找找家。“2009年,我在电视上看到打拐的报道,通过宝贝回家网站,很多人找到了家,我也想试试。”由于上网条件不是很便利,李超联系了自己信得过的好朋友,帮助发了个寻亲帖。然后他主动联系“宝贝回家”网站的志愿者,和志愿者说明自己妈妈的情况。
在进入“宝贝回家”的全国招待群后,他向群里的志愿者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河北群管“蓝天”接待了李超,初步了解了他的寻亲意向后,将他介绍给了河北的志愿者“红黄凤凰”。
■每一条线索都是希望
志愿者“红黄凤凰”是保定市清苑县的一名民警,名叫贾海涛。担任“宝贝回家”网站志愿者以来,已经帮助多个寻亲者找到了自己的家。
张琼华找到了家,一家人都激动的难以言表
“这个孩子说妈妈可能来自四川和重庆挨着的地方,家在一个叫乔家沟(音)的村子附近,附近还有个水库,以前去过一个叫大河乡(音)的地方赶集。另外,妈妈的哥哥叫张计昌(音),去新疆打工了,姥姥的名字好象叫李秀云。离家之前,村边正在修公路……”
——这些信息是李超从妈妈那听到的,贾海涛考虑到李超年龄不大,转述妈妈的记忆时可能会出现偏差,为了掌握准确的信息,帮张琼华尽快找到家,贾海涛直接和张琼华取得了联系,张琼华又向他提供了在自己家附近还有一个村名叫“欢林子(音)”的线索。
了解到这些信息后,贾海涛在地图上仔细地搜索,凭借多年寻亲的经验,张琼华的家乡被初步圈定在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和重庆市这一带。
在寻找过程中,贾海涛发现在巴中市巴州区有个叫“谯家沟”的地名,附近有个大和乡,区域特征似乎和李超说的极为相似……“宝贝回家”网站在全国有着很多的志愿者,贾海涛把这条线索通报给负责跟进本案的志愿者“逍遥”、“达州背二哥”等人,他们很快又联系了巴中地区的志愿者进行实地核查。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线索,在陕南汉中地区西乡县,也有个“大河乡”,并且在附近巧合的有个叫“环林子”的地名。“宝贝回家”在陕西的志愿者“秋晨”和汉中的警方取得了联系,高度负责的汉中警方核查后反馈信息:没有发现特征相符的失踪案例。正在这时,巴中市的志愿者传来消息,在贾海涛第一次提供的地方,得到了当地警方的反馈信息,当年确实接到过报案,巴中市大和乡在1991年丢过一个孩子……
不停闪动的QQ群图标,忙碌的志愿者,不断延续的爱心接力。8月4日下午,志愿者和张琼华在新疆打工的哥哥张吉昌取得了联系,最终将张琼华的家乡确定为“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朱垭村”。
从发帖寻亲,到确认信息,还不到十天,寻亲回家,终于有了目的地。
■“哥哥都不敢认我”
想起当年情景,张琼华丈夫李自习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孩子奶奶去世了,家里就操办着让我结婚,花了3000块钱娶她回家的。”
来到了陌生的地方,有了家庭,后来又有了一儿一女,老实本分的张琼华也就承担起了自己对这个农村家庭的责任。
“她是贤妻良母呢!那时候孩子们小,她也不出去做活,也没回去找过家,这些年来,就一心管着这俩孩子。”李自习拍着妻子的肩膀说,而张琼华却显得有些拘谨,两个手交织在一起,看着已经长大的孩子们微笑。
“我属蛇的,只上过几天学,家里就不让上了,在家里,我什么活都干过,砍柴打猪草。”张琼华操着浓重的定兴口音跟记者说,离家这么多年,四川话都快不会说了,但张琼华想起家乡,一草一木仍然让她觉得亲切。
“我们家里有三间小屋子,房子后面有个烧瓦的窑,那还有挺多的杜鹃花,家里种了很多李子树呢。”即便离家再久,这些情景也经常出现在张琼华的脑海里。
8月7日晚上,志愿者再次确认了双方信息,确保万无一失才让张琼华和他的哥哥通了电话,在网上见了面。“大晚上9点多了,我们又跑到村里有电脑的人家去和哥哥说话。哥哥说爹妈都不在了,还问我家里是干什么的,我告诉他是养蜂的,他才信了。”
也许是失散多年,张琼华的哥哥张吉昌看着妹妹的照片也不敢确认,一定要在视频里看看清楚,才肯相信这是自己失散二十年的妹妹。“我还问他,你还记得当年砍猪草,一斧子砍在我右脚上吗?但哥哥说已经不记得了。”
“哥哥离家比我还早,跟着别人去新疆打工了。”
■“不管花多少钱也得让她回去”
8月8日上午,张琼华确定了和哥哥相认,李自习便带上儿子去保定买了到四川的火车票。下午张琼华带上女儿,来到定兴县城购买一些回家的物品,“要回家了,怎么也得让孩子们穿的像样点。”她给孩子们买了新鞋子,给丈夫李自习买了身新衣服,而自己却还穿着平时的衣服。
张琼华在一个养鸡场工作,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丈夫李自习农闲的时候也外出打工。两个孩子,女儿有了工作,儿子也上高中了,生活也还过得去。
“不管花多少钱也得让她回去,这么多年,想写个信也都没个地址,就是借路费,也得让他回去。赶上七月十五,也给他爸爸妈妈上上坟,这么多年,忒不容易。”李自习拉着妻子的手,眼睛里充满对妻子的怜爱。
“这次,我们一家四口都回去,也让孩子看看他们舅舅。”张琼华更是忙碌着收拾着回家的行李,生怕忘了什么。
张琼华一直对“宝贝回家”的志愿者们说着感谢的话。当记者提醒张琼华明天还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一定要好好休息时,她说:“我多少天睡觉都不踏实了。”
是啊,二十年光阴过去,来时懵懵懂懂,去时“儿女忽成行”,各种滋味涌上心头,她又怎能睡得着呢?
本报将联合华西都市报,跟踪报道张琼华的回家寻亲路,见证这跨越冀川的二十年的亲情。
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2011/08/09/0113675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