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例)父亲节最好的礼物——周雪刚(胡向发)

发布时间:2011-06-19

1990年,一个四川开江的4岁小男孩在家门口被拐,被卖给了河北邯郸一户人家。     

      4岁的胡向发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被区区800元得数字改变。他甚至来不及保留一下关于家乡关于父母的更多的记忆。他的命运随着车船的前进,在俩个陌生男人的胁迫下驶上了另一条本不属于他的轨迹。
      跟很多买来的孩子一样,养父防止他逃跑,不让他读书识字。6岁开始放羊,放到13岁。如果这一切不曾发生,也许小胡会如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上学、工作甚至恋爱结婚,一条平淡却真实的人生之路。但命运弄人,当同龄人正在父母身边嬉戏在课堂中学习的时候,背井离乡的胡向发却不得不拿起鞭子,在荒山和羊群中体验生活之重。陌生的所谓的父母,陌生的山野,陌生的语言,这一切让胡向发牢牢记住,这不是我的世界。他强迫自己保留着对那个山清水秀的故乡最后一抹记忆,对亲情的最原始的怀念。年复一年,逐渐成长的胡向发越来越萌生出回家的冲动。
      在无助中挣扎,在挣扎中成长,小胡回家的执着终于感动了一个知情人,他朋友的母亲像小胡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小胡的家乡在家在是四川开江!
带着这仅有的线索和希望,小胡毅然决然地踏上寻家之路。因为儿时的记忆实在太模糊,甚至那记忆不如说是被抽象的印象,他甚至连自己的真实名字都不知道。回家的路对小胡来说太过不明。于是他决定到四川去打工,虽然四川很大,但毕竟那里有一个地方是他的家乡,那里有他日思夜想的亲生父母。
      2011年3月他听说了“宝贝回家”网站,便来网站求助。宝贝回家志愿者“逍遥”接待了他,成为本站第24079号登记宝贝—胡向发。
逍遥在收集、整理他的信息之后立刻展开对比工作,一个个疑似的信息被志愿者从信息库中抽取出来,但很快又被否定,胡向发对儿时的记忆实在太少,仅有的一点线索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也无从落实。大家只好把希望再一次寄托DNA上。2011年5月份在志愿者的协调下他到公安部门抽血,提取了DNA样本。
     俗话说血缘隔不断,小胡日思夜想的亲生父母又怎会割舍下这个亲生骨肉,20几年来,他们和所有的被拐家庭一样,几乎倾注所有的在寻找这唯一的儿子,只是人海茫茫,相见谈何容易。小胡的父母并不知道宝贝回家网站,孩子失踪后他们就在警方的帮助下抽取了DNA样本,并输入到公安部的打拐DNA数据库。他的数据一入库,马上被对比出来!原来胡向发是四川达州市开江县普安镇的,他本来的名字叫周雪刚!艰辛曲折的寻亲之路到此圆满结束。
     每一个寻亲的家庭和寻家的孩子背后的故事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团聚的家庭的确认的方式却都是如此的简单:DNA对比成功,恭喜你们团聚。简单的结果让艰辛曲折的寻亲之路戛然而止,是喜极而泣还是相拥欢庆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颗心从此不在漂泊,一个家庭从此不在破碎。
     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胡向发这样的孩子漂泊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还有多少破碎的家庭期待着亲缘的团聚。但这些现象存在着,就是我们志愿者工作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宝贝回家发展这些年,不断的壮大,但是在面对太多家庭和孩子的求助时,有时候依然感到力微无助。我们可以忍受别人的误解和责难,甚至把这些当做一种鞭策。但是我们却无法容忍那些不幸的家庭和不幸的孩子因为信息的不畅而与亲缘擦肩而过。作为一个纯粹的公益组织,宣传和推广有着太多的困难,但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关注这些不幸的家庭和孩子,才能有更多亲情重聚。因此本文借胡向发成功之例,特向全社会的热心大众呼吁:多一点关注,就多一分希望!

                                                                                                                    宝贝回家编辑部: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