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被抱养人:赵红斌
出生年月:1975年11月
抱养日期:出生后一个月
抱养地点:内蒙古托克托县乃只盖乡三间房村
养父母:河南人
被包养人:内蒙古人
第一中间人:崔卫元,与其亲生父母是同村;
第二中间人:张振武,与养父母是老乡;
第一中间人与第二中间人的关系:同在包头市石拐区打工的工友。
北京志愿者---泥沙;
内蒙古志愿者---乐意。
三十六年前的晚上,三间房村一家普通农户又诞生了第五个孩子。接生婆抱着刚出生的孩子,报喜说:又添了个男丁~!这本该是天大的喜事,但坐在门口抽旱烟的老汉却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家里已经有了三男一女,这个娃儿,该如何养活呢?愁云布满了整间屋子,父亲熬了几宿未眠,终于痛下决心---趁娃还小,送人!当父亲将这一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如遭晴天霹雳!他还那么小,那么娇嫩,像只刚孵出壳的小小鸟,这么小的孩子,送给别人养,要是不听话了、调皮了,人家打他、骂他怎么办?要是再碰到人贩子···想到这,母亲死活不肯放弃这个嗷嗷待哺的奶娃子。一家人抱头痛哭,家里实在是养不活这个孩子啊!与其让他饿死,不如送到条件好点的人家,至少饿不死、穿的暖些。最终,父亲说服了母亲,将这个刚出生一个月左右的孩子交给了同村在石拐区打工的中间人老崔,老崔在石拐区打工有个关系不错的工友小张,刚巧小张有个河南老乡,夫妻俩都在内蒙古打工,人很好,想要收养一个孩子。通过这层关系,孩子便被抱给了在内蒙古打工的河南籍夫妇收养。辗转,时光已经过去了三十几年,当年被送养的男孩如今已经步入中年。这么多年,寻家的想法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可是,这样做是不是太伤恩重如山的养父母的心?辛辛苦苦靠着打工的微薄工资抚养了自己这么多年,而自己的亲生父母又是那么狠心···!想到这,小赵便打消了心底对寻找亲生父母的渴望。 今年已经第三十六个年头了,丈母娘在小赵面前提及到了“宝贝回家”公益网站以及通过“宝贝回家”重新找到孩子、重建家庭的成功案例像一颗石头在小赵的心头激起了层层涟漪···。经过深思熟虑,小赵终于找养父母谈了自己想寻亲的想法,并承诺不会离开养父母身边,一直照顾他们终老。养父母联络了当时抱养的第二中间人张叔叔(小张),张叔叔联系了当时去三间房村抱养小赵的第一中间人老崔。于是便出现了篇头孩子被抱养的原因、经过···时光荏苒,三十六载,日夜思儿念儿的老母亲以为被送养的孩子还在内蒙古某处生活着,孰知孩子早就与养父母迁居到了河南。地区差、语言隔阂···这些都成了寻亲的天堑。宝贝回家志愿者---泥沙接手了看似简单却曲折的寻亲历程。 泥沙整理了小赵的档案信息后,查询了114竟查询不到当地的电话,网上的电话也打不通。泥沙想:只有将小赵的信息转发到内蒙古托克托贴吧,说不定会有效果。托克托贴吧的版主将托克托乡长的号码告诉了泥沙。泥沙寻求了乡长的帮助,终于联系到了小赵的家人。还没来得及高兴,语言障碍又横陈在他们的面前,沟通也无法进行。内蒙志愿者---乐意多方打听懂蒙古语的志愿者是否能加入进来,让小赵和其家人能顺利沟通、得以相认。功夫不负有心人,三方通话终于顺利开展。一边是老泪纵横的老父老母,一边是几度哽咽的孩子。志愿者翻译者双方的话,也不禁泪水涟涟! 可喜的是,志愿者在托克托贴吧的留言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有不少送养过孩子的父母、被送养的孩子都主动联系了我们的志愿者---泥沙,希望能通过宝贝回家这个公益网站的脉络找回失去的亲情。 大爱无疆,“宝贝回家”深深理解并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将爱心传播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共筑和谐社会!
“三十六年了,俺的娃今年也该是娃的爸,也该长得高高大大、壮壮实实的,不知道俺那苦命的娃过得好不好?有没有恨他狠心的爹娘……”每每思及此,内蒙古托克托县乃只盖乡三间房村的一位老大娘便老泪纵横、悲痛欲绝。故事还得从三十六年前说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
宝贝回家编辑部:伤感的城